3次
2025-03-18
- 来源:中科检测
塑料防霉试验是对塑料材料进行的一种测试,用以评估其在特定条件下抵抗霉菌生长的能力。这种试验对于确保塑料产品在潮湿或易受霉菌侵蚀的环境中的耐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模拟塑料制品可能遇到的环境条件,可以检测材料表面是否支持霉菌的生长,从而评估其防霉性能等级。
塑料防霉试验方法
塑料防霉试验主要包括试样制备、霉菌接种、培养观察、观察记录及结果判定等步骤。
试样制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塑料样品,按照一定的尺寸要求进行裁剪或成型处理。对于特殊用途的塑料产品,可能需要按照实际使用状态准备试样。
霉菌接种:使用常见的霉菌种类进行接种,如黑曲霉、绿粘帚霉、出芽短梗霉、绳状青霉、球毛壳霉等。接种方式通常采用悬浮液喷洒法,确保每个试样表面都能均匀接触到一定浓度的孢子溶液。
培养观察:试验需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一般而言,试验需在28±2℃的温度下持续28天左右,期间应保持相对湿度在90%以上,以利于霉菌生长繁殖。经过规定周期的培养后,通过观察并记录试样表面霉菌生长情况进行评价。评分系统依据肉眼可见的污染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从无任何可见变化到完全被覆盖都有详细描述。
观察记录:经过规定周期的培养后,通过观察并记录试样表面霉菌生长情况进行评价。评分系统依据肉眼可见的污染程度分为不同等级,从无任何可见变化到完全被覆盖都有详细描述。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塑料材料对霉菌侵害的抵抗力。
结果判定:样品上霉菌不生长;样品上霉菌痕量生长(在显微镜观察,长霉面积<10%);样品上霉菌少量生长(长霉面积≥10%,并<30%);样品上霉菌中度生长(长霉面积≥30%,并<60%)。
塑料防霉检测标准解读
1、GB/T 24128-2009《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方法》
该标准规定了塑料材料及其管、棒、片和薄膜等制品的防霉性能测试方法。它适用于测定霉菌生长引起的塑料光学、机械及电性能变化的影响。
试验菌种通常包括黑曲霉、绿粘帚霉、出芽短梗霉、绳状青霉、球毛壳霉等,这些菌种在潮湿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对塑料材料具有较强的侵蚀能力。
试验条件为温度28±2℃,相对湿度90%以上,持续28天。这样的条件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塑料的防霉性能。
评价方法主要依据肉眼可见的污染程度进行分级,从无任何可见变化到完全被覆盖都有详细描述。同时,还可以结合物理、光学及电性能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塑料材料对霉菌侵害的抵抗力。
2、ISO16869《塑料塑料防霉剂的防霉效果评估》
该标准规定了确定塑料配方中用于保护如增塑剂、稳定剂等易感成分的防霉剂的防霉效果的试验方法。
在进行防霉效果评估时,需要选用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霉菌种类进行接种。常见的试验菌种包括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绿粘帚霉(Gliocladium viride)、出芽短梗霉(Torula utilis)、绳状青霉(Penicillium funiculosum)、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osum)等。
通常试验需要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如24℃±1℃或28±2℃)进行,并持续一定的时间(如14~28天)。同时,相对湿度需要保持在较高水平(如不低于85%或90%以上),以模拟潮湿环境。
霉菌接种阶段则使用选定的霉菌种类进行接种,接种方式可能采用悬浮液喷洒法或覆盖一层含孢子的琼脂等方法。在培养观察阶段,将接种后的试样放置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定期观察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结果评估阶段则根据霉菌生长情况对试样的防霉效果进行评价。
3、KSMISO16869-2011《塑料塑料防霉剂的防霉效果评估》
该标准详细规定了试验菌种、试验条件、试验方法以及结果评价等方面的要求,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测试流程,全面、准确地评估塑料防霉剂的防霉性能。
这些菌种通常包括在潮湿环境中广泛存在且对塑料材料具有较强侵蚀能力的霉菌,如黑曲霉、绿粘帚霉、出芽短梗霉等。
试验通常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温度控制在28±2℃,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这样的条件有利于霉菌的生长繁殖,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塑料防霉剂的防霉性能。
霉菌接种阶段则使用选定的霉菌种类进行接种,接种方式通常采用悬浮液喷洒法。在培养观察阶段,将接种后的试样放置在特定的温湿度条件下进行培养,并定期观察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

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

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电话:400-133-6008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天河实验室)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黄埔实验室)邮箱:atc@gic.ac.cn